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

专题

旗下栏目: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

“法律不重诵读,而重解释”

专题 | 发布时间:2025-08-04 | 人气: | #评论#
摘要:2025-07-24 08:33 北京日报客户端 法谚云:法律不重诵读,而重解释。在我国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,尤其是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(以下简称《民法典》)颁布实施之后
2025-07-24 08:33·北京日报客户端

法谚云:“法律不重诵读,而重解释。”在我国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,尤其是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(以下简称《民法典》)颁布实施之后,大规模创设民事立法规则的时代业已结束,我们要从重视立法论转向重视解释论,建构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。法释义学是一门沟通法律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学问。中国的法释义学应当保持下列基本特征:

自主性

建构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,必须持续关照中国实践、时代发展、人类进步,坚持以我为主、兼收并蓄、突出特色的方针。中国的法释义学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,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,解决中国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。需要指出的是,建构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,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异域法律文化。我们在建构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时,必须坚持开放、包容和交流的态度,了解全世界法学的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,并通过充分交流和借鉴,永葆我国法学的时代性和科学性。对人类法律文明的优秀成果,应当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,“我们要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。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法治经验和成果,在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,这本身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的组成部分。

实践性

法学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实践性学问。法释义学只有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,才能成为具有生命力、解释力、引领力的理论。我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法司法实践,每年产生大量的裁判案例。成千上万的鲜活案例为我国的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这些案例是我们在中国构建法释义学的重要本土资源,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,也为法释义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。法释义学应当对司法案例保持高度关注,唯有如此,才能发现实践中的新问题并予以回应,了解司法实践中的成熟经验,并从中总结出可供广泛适用的规则。一方面,司法实践中形形色色的案例给法律解释提出了难题,一些立法者没有考虑到的案件事实发生后,裁判者如何解释法律才能解决相关纠纷,这就需要运用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。另一方面,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,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,也提供了可供反思的对象。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之构建,应当在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,对成功经验进行提炼,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。例如,《民法典》共有28个条款规定了参照适用,而参照适用的方式方法在司法案例中表现各不相同。如何准确理解参照适用的方法,就是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。

体系性

法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,主要是因为法学本身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。从全世界来看,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,法学在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之基础上,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识性的概念、规则和制度,形成了富有逻辑、体系严谨的理论体系。法释义学的体系性,包括解释方法的体系性和价值判断的体系性,具体来说:

一方面是解释方法的体系性。这包括狭义的解释方法、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和法律漏洞的填补。目前就文义解释、体系解释、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、限缩解释、扩张解释、反面解释以及合宪性解释,法学界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。但是,对于社会学解释、经济分析等方法能否被引入法律解释之中,仍然存在着争议。尤其是对各种法律解释的功能的运用、程序以及先后顺序,还缺乏共识。漏洞填补的方法,主要是类推使用、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、比较法的漏洞填补等,如今法学界也已经就此形成了某些基本共识。如何在采纳这些方法的基础上,形成中国独特的法律解释方法,这是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之构建的重大课题,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。

另一方面是价值的体系性。在规范的事实构成与法效果的联系中,总是存在着立法者关于正义、自由、平等、效率、安全等价值所做的判断。价值判断在司法过程中的应用,是指以特定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裁判争议的个案。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之构建,应当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根本宗旨。价值决定了具体制度及其法学研究的具体形态和样貌。只有始终秉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理念,才能构建好中国自主的法释义学。例如,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第2款规定:“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、复制、发行、出租、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。”从该条规定来看,在肖像权和著作权发生冲突的情形下,肖像权要优先于著作权受到保护,其背后体现的是人格权保护优先于财产权保护的价值理念。《民法典》规则所体现的不同价值的序位性,也要求在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时,不能仅从法律文本出发进行机械解释,而是应当探究《民法典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理念,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法律解释方法解释和适用法律。

责任编辑:网络
首页 | 资讯 | 财经 | 国内 | 专栏 | 生活 | 关注 | 图库 | 艺术 | 关于 | 名人堂

          Copyright © 经济报道网&北京新华佳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京)字第29445号      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: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406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B2-20243228

电脑版 | | 移动版

Ctrl+D 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,全面了解最新资讯,方便快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