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研究发现,经济激励能促使受试者付出更多认知努力,但前提是奖励足够高。这一现象与体力劳动中的激励效应类似,表明大脑可能通过权衡成本与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投入精力。研究还指出,主观疲劳感与实际脑力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。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指出,这一发现为理解认知疲劳的神经机制奠定了基础。未来或可通过药物或认知行为疗法调节相关脑区活动,改善过度疲劳症状。不过,由于实验在特定任务和fMRI环境下进行,其结论是否适用于现实场景仍需验证。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健康人群的认知疲劳机制,也为探索抑郁症、PTSD等疾病的疲劳表现提供了新思路。 《赛特科技日报》网站(https://scitechdaily.com) AI助力抗癌!新型药物精准打击肿瘤,副作用归零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(LLNL)、BridgeBio肿瘤治疗公司(BBOT)与弗雷德里克国家癌症研究实验室(FNLCR)合作开发的新型抗癌药物BBO-10203在临床试验中取得重要进展。该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,同时避免了同类疗法常见的高血糖副作用,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。 BBO-10203通过精准阻断促癌蛋白RAS与PI3Kα的相互作用发挥作用。这两种蛋白在多种癌症中频繁突变,但因其复杂的信号通路,此前难以被安全靶向。研究团队利用LLNL的“利弗莫尔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”(LCADD)平台,结合超级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,在虚拟环境中筛选并优化药物分子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。 实验显示,该药物对HER2(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)过表达、PIK3CA基因突变及KRAS基因突变驱动的肿瘤均有效,并能增强现有疗法对乳腺癌、肺癌和结直肠癌的疗效。其独特之处在于选择性抑制癌症信号传导,而不干扰正常血糖调节,克服了传统药物的局限性。 目前,BBO-10203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,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、结直肠癌和肺癌患者。这一成果展示了计算辅助药物设计的潜力,有望为“不可成药”靶点提供新解决方案。未来,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其联合疗法的应用前景,推动癌症治疗的革新。(刘春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