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广告业务是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,Q2收入68亿元,同比增长14.6%;另外,游戏业务收入11亿元,同比增长5.1%。 整体来说,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边际成本很低,为小米提供了重要的现金流支撑。 简单算一下Q2小米各业务的毛利贡献:
总毛利约264亿元,与财报披露的261亿元基本一致。 从毛利贡献看,一个重要的变化是,IoT业务已经超过手机业务,成为小米最大的毛利来源。 按照目前的趋势,小米的“养家”模式是可持续的,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的毛利增长,能覆盖汽车业务的亏损。而且随着汽车业务规模的扩大,亏损幅度还在收窄。
小米还是那么会省钱
小米的“养家”模式之所以走得通,更因为这家公司的精打细算。 Q2数据显示,小米集团整体费用率为13.9%,同比下降2.2个百分点,较造车前的2023年Q4低3.7个百分点。通常情况下,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,费用率都会显著上升,但小米造车后,整体费用率不仅没有上升,反而出现了下降。 具体来看,研发费用率6.7%,同比下降0.1个百分点;销售费用率6.7%,同比下降0.6个百分点;管理费用率1.4%,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。这个费用率远低于造车新势力。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? 首要原因是规模效应。Q2小米营收1160亿元,同比增长30.5%。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,摊薄了固定费用。以研发费用为例,Q2研发支出78亿元,同比增长41.2%。虽然绝对金额大幅增长,但由于收入增长更快,研发费用率反而略有下降。 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分配也很有讲究。Q2研发费用大部分用于汽车。但这部分投入并非完全“新增”,因为小米很多研发投入是共享的。比如AI算法、芯片设计、软件开发等,既服务于手机业务,也服务于汽车业务。
以玄戒O1芯片为例,这款芯片既用于手机,也用于平板,未来还可能用于汽车。这种“一鱼多吃”的策略,可以提升研发投入的效率。 销售费用率的下降更值得深入分析,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 一是营销效率提升。小米汽车的话题性很强,自带流量,节省了大量营销费用。雷军的个人IP效应,也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免费的营销资源。 二是渠道协同。小米汽车借助小米之家的渠道网络,避免了大量的渠道建设成本。Q2小米新增线下门店1700家,这些门店既服务于传统业务,也为汽车业务提供展示和体验空间。 总的来说,小米的费用控制能力值得肯定。如果能够在保持费用控制的同时,继续提升规模和效率,小米汽车的盈利指日可待。 但随着汽车业务的深入发展,这种“省钱”的能力能否持续,将是小米面临的重要考验。在汽车这个重资产行业,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。上述投资人对「定焦One」分析:汽车业务的费用结构与消费电子差异很大,尤其是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需要更多的专门投入;随着竞争加剧,小米可能需要增加营销投入来维持市场地位。 关键是要在控制费用和保证投入之间找到平衡。适度的费用控制有助于提升效率和竞争力,但过度的费用控制可能适得其反。 *题图来源于小米汽车微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