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毛利率虽高,但小米汽车依然亏损。原因很简单:费用太高。Q2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费用是59亿元,包括研发、销售、管理等各项费用。 按照汽车行业的规律,随着交付量的增加,单车分摊费用会持续下降。从Q2的数据推算,小米汽车下半年要实现盈利,月均交付量需要稳定在3-3.5万辆的水平。 一位关注小米的投资人对「定焦One」分析,如果月交付稳定在3万辆,季度交付9万辆,单车毛利按6.7万元计算,季度毛利约60亿元,如果季度费用控制在60亿元以内,就能实现盈利。 这个目标看起来并不遥远: 小米汽车下半年不愁卖,6月底正式上市的小米YU7一小时大定28.9万台,市场预计当前的积压订单超过20万台。 关键是小米汽车的产能也在快速释放。今年上半年共交付15.72万辆,加上7月交付超3万辆,累计交付近19万辆。要完成全年35万辆的目标,剩余5个月需维持在3.2万辆的月销。而小米二期汽车工厂即将投产,完成既定目标不是难事。 按照目前的趋势,小米汽车很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实现季度盈利,有可能早于小鹏、蔚来。
其他业务,还要继续“养家”
虽然小米汽车差点就盈利了,但在实现真正盈利之前,还需要其他业务继续“养家”。 从数字看,小米汽车Q2经营亏损3亿元,这3亿元需要其他业务来补贴。那么,谁在养这个即将盈利的“准奶牛”? Q2手机收入455亿元,占总收入的39.3%,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。简单计算,Q2手机业务的毛利约52亿元(455亿×11.5%),虽然毛利率不高,但绝对金额不小,依然是小米重要的利润来源。 不过,手机业务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:收入同比下降2.1%、环比下降10.1%的变化,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;出货量方面,Q2全球出货4240万台,同比仅增长0.6%,增速几乎停滞;更令人担忧的是ASP(平均销售价格)的大幅下滑以及毛利率的下滑。 Q2小米手机ASP为1073元,环比下降11.3%,同比下降2.7%;毛利率11.5%,同比环比都下降了近1%。 ASP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直接原因是产品结构的调整:Q2小米发布了REDMI A5系列等入门级产品,拉低了整体ASP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竞争加剧,高端化遇阻:在海外市场,小米面临来自三星、OPPO、vivo等品牌的激烈竞争,为了维持市场份额,小米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,导致小米在全球市场的高端化进程缓慢。 但小米手机也有亮点。在全球市场,小米依然保持第三的位置,市占率14.7%。在东南亚,小米重夺智能手机市场桂冠,市占率18.9%,时隔四年再登顶。
如果说手机业务让人担忧,那么IoT业务则让人眼前一亮。 Q2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,同比增长44.7%,创历史新高。这个增长速度,在小米所有业务中是最亮眼的。 更重要的是,IoT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2.5%,同比提升2.8个百分点。按这个毛利率计算,Q2 IoT业务的毛利约87亿元。 增长的主要是智能大家电,收入同比增长66.2%、环比增长133.7%。这个增长速度,远远超过了手机业务。智能大家电中,空调出货量的大幅增加成为最大亮点。 除了空调,小米的其他IoT品类,包括可穿戴产品(收入同比增长70.9%)、平板(收入同比增长41.4%)、笔记本都有不错的增长。 IoT业务正在成为小米的新“奶牛”。这个业务的毛利率较高,竞争也没有手机那么激烈,可以为汽车业务“输血”。 不过,IoT业务中的空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自Q2以来,格力、美的等传统巨头开始反击。小米需要在保持增长的同时,应对来自传统家电厂商的竞争压力。 Q2互联网服务收入91亿元,同比增长10.1%,毛利率高达75.4%。虽然收入规模不大,但毛利率极高,是小米的重要利润来源。按这个毛利率计算,Q2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约69亿元。 |